朋友借钱不还,催了十几次都没动静,真是又气又无奈。很多人一着急就去堵门、威胁、甚至闹上社交媒体,结果钱没要回来,反而被告上法庭,得不偿失。其实,追债也有“正确打开方式”。
微信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、借条照片,通通别删!哪怕当初不好意思写借条,现在也赶紧补个文字确认,比如发条信息:‘上次借的两万,你说年底还,对吧?’对方一旦回复‘对’,这就是有力证据。法院认的是‘能证明的债务关系’,不是你的委屈。
别光靠口头催,发一封正式的催款通知,通过短信、微信或邮件发送,注明金额、借款时间、约定还款日,并明确‘若未按期归还,将依法维权’。这一步既是提醒,也是为后续诉讼铺路。
金额不大?别担心。现在法院有‘小额诉讼程序’,流程简单,成本低,一审终审,最快一个月就能拿到判决书。拿着判决去申请强制执行,查银行账户、冻结资产,对方想赖也赖不掉。
记住,暴力催收违法,情绪用事伤己。用对方法,法律才是你最强的后盾。
方法 | 是否合法 | 成功率 |
---|---|---|
暴力威胁 | 否 ❌ | 极低 |
社交媒体曝光 | 风险高 ⚠️ | 低 |
法律诉讼 | 是 ✅ | 高 |